当前位置 : 首页 > 研究院 > 产业报告
深圳湾论坛:2018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峰会科技创新政策建议书
发布时间: 2018-11-29 浏览次数: 783 下载次数: 0

凝聚力量,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

——2018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峰会科技创新政策建议书

 

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实施而言,这无疑是个历史的时刻——8月15日,中央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:“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,建设‘广州—深圳—香港—澳门’科技创新走廊,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”。

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制造业门类最全、产业链最完整、市场最活跃的地区,初步具备引领全球科技革命的产业资源、科技资源、市场空间及企业主体,权威人士预计,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球策源地之一。

广州、深圳、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,其在科技创新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。广州集聚丰富的高校和科研平台资源,科技创新支撑作用较强,但广州亦缺乏科技型龙头企业,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制约束较多;深圳科技创新体系完备、创新生态优良、产业化能力突出,特别是集聚了华为、腾讯、中兴、比亚迪、大疆等一批领先世界的创新型企业,但缺乏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以及世界级的基础性、前沿性研究平台;香港集聚数量众多的全球顶级高校,且在人才、科研、资本、法治等软硬条件上具备突出优势,但香港科技产业发展薄弱,缺乏全球性的科技创新企业,未能形成活跃的创新科技生态圈。因此,凝聚力量,充分发挥港澳“有效市场”和珠三角“有为政府”的两个优势,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“国际科技创新中心“的必然选择。为凝聚力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,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:

一、重构产业结构,在新兴产业上协同创新

1、优化现有产业结构

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总量上已具备比肩世界一流湾区的实力,但在产业结构、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仍存在不足。因此,粤港澳大湾区现有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 按照“湾区牵头”、“市场导向”的原则,首先聚焦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生物科技、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,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包括人才、技术、资金、产业链、住房、社保、医保等一系列完善的产业配套和生态环境,推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。

2、聚焦新兴产业协同创新

围绕新兴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打歼灭战,广深港三地要在关键产品、关键技术上形成强有力的协同创新的技术攻关体系,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:

1)推出“大湾区创新人才绿卡”制度

推动粤港澳人才资质互认,推动创新人才在湾区内自由流动,打破旧的条条框框的约束。

2)促进跨境科技资金和融资便利化

加快推动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在大湾区内转移使用;放宽对创新型产业的港澳投资者资质要求、股比限制、经营范围等准入限制;在湾区内鼓励跨境投资、跨境金融。

3)推进科研设备和材料通关便利化

探索制定粤港澳三地研发“小物流”通关便利政策,对科研设备、实验材料的跨境运输和使用,给予保税货物等特殊通关待遇,减免研发“小物流”进出口税收。

4)推动技术信息顺畅流动

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统一的“互联网特区”,放宽网络公司的审查和落地。

二、重构企业环境,在打造“独角兽”成长上突破创新

独角兽企业是创新全球化时代的产物,正在以全新的商业模式改变着传统产业,孕育出发展新活力。近年来,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迅猛,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,独角兽企业代表着新经济的增长动力,对引领产业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升级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为此,粤港澳大湾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,打造独角兽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:

1、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,为独角兽企业提供人才支持

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有香港大学、香港科技大学等5所世界百强大学,以及中山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,但这对培养和造就世界级的人才,特别是吸引世界高素质的人才聚集,还有较大差距。而在旧金山湾区的硅谷,则云集了如斯坦福大学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、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,以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、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、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,还有硅谷大企业先进的研究机构。这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,成为硅谷源源不断的人才库。为此,在粤港澳大湾区也要着重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,为大湾区的独角兽企业提供人才支持。

2、要改善风险投资的环境,为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提供资金保障

粤港澳大湾区内,融资门槛多、成本高,缺乏风险资金募集的环境,中小创业难以获得支持。因此,还需要对标世界三大湾区,进一步开放渠道,吸引多种投融资资源,包括跨境投融资资源,加大投融资的力度和效率。

3、要培育企业的创新精神,为独角兽企业注入发展活力

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国创新创业精神最强的企业,但近年来经济下行,生产和创新成本不断上涨,面临“挤压式”的转型压力,一大批中小企业在“进退两难”中徘徊,很难顺利的成长为独角兽企业。锻造新的创新产业链群,仍面临挑战。在这种情况下,培育企业的创新精神,让思想引领创新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因素。

4要打造品质一流的生活,吸引独角兽企业所需的一流创新人才

粤港澳大湾区在留住、吸引人才方面已经出台了大量的有效的政策措施,但创新创业人才能够在这里拥有一流的品质生活,特别是港穗深高房价、以及教育、医疗等方面仍有明显的短板。因此,打造一流的生活环境,在政策上帮助独角兽企业降低生产生活成本是关键。

三、重构价值体系,在质量与效率上推进创新

1、深化粤港澳产学研合作,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

1)推动粤港澳共建科技创新平台

推动粤港澳共建科技创新平台,支持珠三角企业与港、澳、广、深等地的高校、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,共同开展研究开发、成果应用和推广等。

2)鼓励粤港澳各创新主体组建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

鼓励粤港澳各创新主体围绕重点产业、技术领域组建一批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,合作发起和牵头国际科技合作计划,加快推动共性关键技术攻关;

3)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目录

要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目录,以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、企业需求有效对接,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。

4)注重保持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特色

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特色就是“应用导向”、“企业主体地位”、“产业创新”。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华为、腾讯、中兴、大疆等一批领先世界的创新型企业,堪称“产业创新湾区“,因此,坚持“应用导向”、“企业主体地位”、“产业创新”的特色发展至关重要。

2、提高发明专利质量,让高价值的专利带来高价值的回报

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达19.4万件,是旧金山湾区的3.5倍;深圳-香港地区PCT申请数量4.1万件,高于圣何塞-旧金山的3.4万件,但从专利施引数量来看,近五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平均专利施引数量仅为旧金山湾区的33%,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成果质量与其他湾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。要提高发明专利的质量,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提升:

1)高价值专利的创造是基础

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,无论是发明人,还是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,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去进行研发,研发成果要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的,或有待解决的关键技术、核心技术,并且通过高价值专利,带动出高价值产品、高价值产业、高价值市场。

2)高价值专利的推广运用是关键

拥有了高价值专利,必须应用才能体现其价值。要让该技术领域的企业、产业中的相关从业者了解其技术的先进性,让企业认识到其重要价值。在这个过程中,应该重视高价值专利的推广应用,通过必要的宣传、讲解等方式发挥高价值专利应有的市场价值。

3)高价值专利的保护是重点

要注重高价值专利的依法保护,包括及时提交专利申请,进行相应的海外专利布局,同时还要在高价值专利运用过程中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,保护相关企业的利益,保护国家的利益。

四、重构创新资源,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

1、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,提升湾区国际化发展水平

在创新全球化背景下,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湾区,应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全球产业价值链重构,把科技创新与国家外交战略相结合,在全球范围内,在更高水平上开展科技创新合作。

2、营造自由高效的国际化创新环境,提升湾区全球链接能力

高端高效链接是提升创新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,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利用港澳的开放优势,率先营造更加自由、高效、便利的国际化、市场化、法治化的创新环境,瞄准硅谷、伦敦等国际创新高地,吸引科技巨头企业在湾区内设立研发中心、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,吸引和集聚全球科技领军人才、华人留学生等高端创新创业人才,充分利用全球研发能力在湾区内开展研发创新,提升湾区创新辐射能力。

3、依托港澳两大国际化平台,推动湾区优势企业全球布局

积极引导内地公司进入港澳发展,鼓励创新型企业在港澳设立办事处、研发中心、实验室等平台,以港澳作为“走出去”的重要平台,开拓国际市场。引导珠三角创新企业赴港上市,积极融入国际融资平台,强化与国际市场接轨,提高湾区企业到国际市场融资的成功率

相关报告
深圳湾论坛:2018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峰会科技创新政策建议书
2018-11-29
深圳湾论坛:关于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政府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
2018-11-29
深圳湾论坛: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的政策建议
2018-11-29
Copyright @ 深圳湾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09545号深圳网站建设公司:联雅网络